最近我也在找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的相關資訊~超多的鄉民很都說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 無敵好的!包含更進一步圖文資訊的介紹!點擊圖片或文字可以進到更詳細購物推薦網站~雅虎購物、momo購物及博客來是我比較常去逛的EC網購平台,常常有優惠商品可撿便宜。CHERYL是我的好朋友,為人正直又有愛心;CHERYL他只會推荐好東西!
|
|
售價:672
|
NINA不吝嗇分享他的生活點點滴滴;包括網路上購買的任何東西.NINA也嘗試積極推荐,並介紹我該商品優缺點。除了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 相關商品及價格也一並整理成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也有些網路上部落客的評價也值得我們參考.最近我也在找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的相關資訊~
|
|
內容簡介 「『夢』不是要讓你睡著,而是要把你弄醒。」 ◆認識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 用畫筆建構出一場永恆之夢 用攝影貫徹超現實美學精神 在家庭相簿裡,暗藏著他的藝術家人生與白日夢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8年「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展覽專書 帶你深入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世界 從家族相簿到創意攝影 畫作VS.攝影──佐證與對照 認識大師的頂尖想像&創意 ◆特別收錄◆──展覽中看不到的對照畫作 典藏畫家過世10年後出土的珍貴攝影及影片 「奧祕的存在,就是心靈最根本的本質。」──馬格利特 「像詩,又似謎,馬格利特以他獨有的黑色幽默,戲弄我們跟這個沉悶無趣的邏輯人間。」──張照堂 攝影家 馬格利特,享譽全球的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喜歡閉眼拍照,常以夢境自娛、從中擷取作畫靈感。人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他說沒有思想的繪畫和攝影,不夠用來認清這世界。世界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常識的挑戰。於是白日與黑夜共存、現實與想像合體,真假之中,他創造了矛盾、神祕的視覺刺點。 他是朋友口中「假扮成過著資產階級生活的平凡人,來隱藏他是個怪人的事實。」他厭惡……專業性的英雄主義……美好的感覺……裝飾藝術、民間傳說、廣告、公告的嗓音……童子軍、樟腦丸的氣味、當前發生的事和醉漢。攝影家張照堂說:「馬格利特是白日造夢者,將人的無意識視覺化,並質疑外現世界的存在與虛無,何者為真假?他用畫筆建構出一場永恆之夢。」他的作品有著詩意的豐富想像,影響了無數創作者,以及插畫、設計和流行文化。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2018年9月29日,盛大舉辦「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是近年來關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重要展覽。相關話題,再次引發討論,本書正是此次展覽的專書,由展覽策展人撰寫,他是現任比利時夏勒華攝影博物館的館長薩維耶‧凱能(XAVIER CANONNE)。書中一如展覽,透過畫家過世10年後出土的珍貴家庭照片和影片,揭露他日常生活及創作過程中的真實面向。 這批照片攝於1914至1967年間,大多己無留存底片,由私人藏家收存。直至1970年代中期,才終於出土。這些影像提供了另一條路徑,探究畫家的創作動機和作品意涵,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彼時比利時超現實流派的發展,以及他與同期使用攝影為創作媒材藝術家們的關係,如:曼‧雷、豪爾.烏白克與傑克-安德烈‧柏法等。馬格利特的攝影,有別於他在繪畫中所透露的沉靜哲理,反而轉身將自己化為滑稽的即興演員,展現出一個藝術家在探索真理過程中,以諧趣開朗的智慧面對生命的幻化無常。 六大篇章,典藏畫家過世10年後出土的珍貴攝影及影片 一、家庭相簿──日常生活 二、家族的相似性──與超現實主義社群的關係 三、繪畫的相似性──與畫作的即興合照 四、許可的複製──來自照片的作畫靈感 五、對攝影的模仿──電影的影響 六、虛假的鏡子──創作歷程的探索 書中分為六大部分,前三部分認識藝術家的日常人生,接下來的四到六章,則反映他的工作過程,以及他與照片、電影、畫作之間的關係。最後一章「虛假的鏡子」,以馬格利特的名畫《THE FALSE MIRROR》命名。馬格利特認為臉孔不能表達一個人真實的本性,只能提供一個外貌,一面「偽鏡」。鏡子完全局限於表面,無法穿透奧祕。 他在許多「肖像照」裡閉著眼睛,連結睡眠和死亡,好像陷入內在世界,專注於個人思想的鍛煉。與其說表達夢境,馬格利特閉眼的「肖像」更像傳達他的內在生命,一種行動的展現,這種行動代表他的思想,正是透過思想,他的畫筆給出了實質的形式。 1967年仲夏,馬格利特閤上了眼,這雙眼就算不是為他而閤上,後人也不該再將它們打開。其餘的,已不再屬於他,因為現在對這個世界睜大雙眼已經是其他人的事了。就算沒有轉變觀看,馬格利特對這個世界所做出的貢獻至少也改變了世界被感知的方式,將它一大部分的奧祕以符號,物件,和他選擇的外貌揭示出來。 馬格利特說─── 【談超現實】 超現實不是一種美學,是一種反抗狀態。 超現實主義思想在各方面都具有革命性,並且必然反對資產階級的藝術觀念。 【談夢】 1936年的一個夜晚,我在一間房間醒來,房間的鳥籠裡有一隻睡著的鳥。一個奇妙的錯誤,讓我以為鳥從籠子裡飛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顆蛋。我因而得知一個驚奇又新穎的詩意祕密。 基於這個啟示,我想除了籠子以外的物體,是否也能表現出蛋和籠子相遇,所激發出的詩歌。 【談神祕】 失去奧祕,事物本身就不可能存在。 如果我只是一部相機,絕不可能誘發神祕感。 【談電影】 我不拍電影,我拍的是過去美好日子裡的老片。 「道德」電影不是電影:它是乏味道德教訓的無聊諷刺畫。它跟道德教訓一樣,裡面都沒有道德。 【談靈感】 我的畫跟夢正好相反,因為夢並不意味著就是我們所說的那樣。我只能在神智清明下工作。清明不用我去請,它自己會來,也被稱作靈感。 【談藝術】 如果畫裡的物件禁得起被詮釋為符號或被解釋成甚麼東西,我的畫就成立了…… 繪畫藝術如果沒有被或多或少當成一種神祕化的無邪形式,就陳述不了觀點,也表達不了情感:一張流淚的臉孔形象並沒有表達悲傷,也沒有說出悲傷的想法。想法和情感並沒有可見的形式。 【談畫作標題】 畫作標題的選擇是為了防止我的畫作被歸放到一個令人安心的領域。 標題必須是一個額外的保護措施,來阻止任何將真正的詩歌降格為一個無關緊要的遊戲企圖。 詳細資料ISBN:9789579072304 叢書系列:ON-MASTER 規格:平裝 / 216頁 / 19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藝術總論> 藝術家傳記  內容連載簡介│INTRODUCTION 薩維耶.凱能(XAVIER CANONNE) 賀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的攝影與影片在畫家去世十多年後才被發現,大約是1970年代中期。隨著陸續而來的評論與研究,我們如同翻開一本馬格利特私人生活點滴的家庭相簿。這份資料全然不同於文獻手稿或友人收藏的自傳資料,讓世人想進一步理解,以創作者、導演與模特兒的角度出發,他是如何與這些「其他影像」產生關連;另一方面從畫家的創作經驗而言,面對這些他視為一種消遣與創作媒介的攝影與電影,馬格利特又如何對話。 超現實派藝術家廣泛採用攝影媒材,包括如曼‧雷 (MAY RAY) ,豪爾‧烏白克(RAOUL UBAC) 和傑克-安德烈.柏法 (JACQUES- ANDRé BOIFFARD) 等,更是全心投入。然而馬格利特,如同他在布魯塞爾藝文圈的同好,向來不以「攝影師」自居。對他來說,攝影應保留給特別場合或特別用途——譬如家庭照;布魯塞爾超現實派的聚會活動照片;畫作或廣告設計的模特兒照,這樣就不用再找模特兒;或是和朋友即興表演的留影,這些照片與後來他持家用攝影機拍攝的搞笑影片相當類似。儘管攝影有這麼多不勝枚舉的功用,但他卻從來沒有要展示這些東西。自始至終,繪畫才是他傾力而為的唯一課題。 儘管攝影是一種既普及又簡便的「窮人媒材」,但是馬格利特並沒有忽視它工業的機械性特質。這些攝影影像的光滑表面跟他油畫表面一樣,容易複製,有具體可及的真實感,攝影是能巧妙將「文獻紀錄」提升成為「藝術表現」的典型媒材。這些特質處處可見馬格利特的美學精神,與他的油畫創作顯然有種密不可分的連結。 比較令人訝異的是,馬格利特並不覺得需要將這些攝影,納入自己的作品集當中。這種態度簡直跟他的詩人朋友保羅.努傑 (PAUL NOUGé)一樣。保羅在1929-1930拍攝完精采的《顛覆的圖像》系列後,也是把這批作品放著不管。攝影的技術門檻低、原料取得不易、沖洗成本高、收藏風氣不盛及當時不被重視的種種因素,可能都降低了馬格利特對攝影媒材的興致。對他而言,攝影仍然還只是一種實驗型的媒材。 無論如何,馬格利特的照片及影片與他的繪畫作品關係確實密切。他們在表現現實感的手法都十分接近。這些照片絕對不只是家居自娛的隨興影像,它們頗能以異曲同工的方式,道出馬格利特的思想內涵,揭開他探索生命奧秘所走過的軌跡。 看完整內容連載 主題活動道出,現代藝術的活歷史-《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 |
詳細商品說明
|
資料來源:博客來
wxbb1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